前先日子重讀了一次 被討厭的勇氣,書中藉著年輕人和哲學家的觀點,和大家分享阿得勒心理學的觀點
哲學家:「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,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」
藉著哲家學和年輕人的對話,可以慢慢的給你一個新的主觀世界
我覺得這本書也提供我一些新的想法,知道看世界、看事情的角度可以完全不一樣
Table of Contents
心理創傷並不存在
許多人可能都有心裡創傷,可能是家庭、校園、職場等等。但是我們如果只焦距在過去的原因,想用它來說明「心裡創傷」的話,就會落入「決定論」的框架中。
決定論是甚麼呢? 決定論就是「你已經決定好結果了」
- 我有心理創傷,所以沒辦法從父母的離婚中走出來,我沒辦法有完美的婚姻
- 我在小時候被同學排擠,我不知道如何交朋友,我沒辦法走出這個陰影。
- 小時候被蛇嚇到, 一輩子害怕長條的東西
舉完這些例子,我沒有否定這些人在某些時段受到的傷害。只是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事。
相對於決定論,另外一個是目的論,目的論是可以改變的,並且追究於目的
我們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
- 父母的離婚對我還是有影響,但因著我相信,我可以尋找到快樂的婚姻
- 即使被同學排擠過,我還是善待人群,因而結交善緣
- 被蛇嚇到要改觀好像有點難XD
無論任何經驗,他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(也就是心理創傷)而痛苦,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只有你可以決定你的過去,未來的「目的」也是在自己的手裡,在於你怎麼想而已。
自卑感 vs. 自卑情結
自卑感這詞,是由價值、較少和感覺組成的,也就是說,自卑感這個詞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。
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,卻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,我們都住在主觀的世界裡
哲學家的身高不高,但是朋友認為他帶來「讓人放鬆、無拘無束的能力」,要把自己的身高當成優點還是缺點,這全都交給主觀意識來決定。
基本上,自卑感並不是壞事,阿德勒也承認,人人都有自卑感,自卑感會幫助我們奮發向上的慾望
但是自卑情節就不一樣了。自卑情節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。
- 我的學歷低,所以無法成功
- 因為我長得不好看,所以結不了婚
- 因為A,所以達不到B
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或成長的契機。至於自卑情節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。
自卑 vs. 驕傲(優越情節)
自卑情節的確會發展成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:「優越情節」
當深受強力的自卑感所苦,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手段來補足,也無法接受自卑情節,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。就用另一種方始彌補:表現的自己很優秀、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。
展現權威、自吹自擂,其實不過是感到自卑罷了。
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」。我們這樣走,並不是為了和誰競爭,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才是它的價值所在
不需要太過重看自己,我們都需要適時檢討自己,但並非過度檢討。
割捨別人的課題
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。所謂的「認同的需求」是「賞罰教育」的影響。
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。想要獲得別人認同的時候,大多數人都使以「滿足他人的期望」為手段。
遵循賞罰教育的做法,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就可以獲得讚美。
但是當我們看重別人的讚美時,我們就被「滿足他人的期望」而綁架了。
很多時候,我也很享受別人的讚美。甚至當我完成一份我很滿意的工作時,我開始想「怎麼沒有人稱讚我?」
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。
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,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,是對自己,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。
所以,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,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。懂得課題分離後,並且身體力行後,人際關係的確會立刻變得自由。
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策自己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得不到自由。
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當我們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時,人際關係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。
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望中,也不需要過度的關注別人。因為實際上也沒有人24小時看著你啊。
社會意識
我們要如何在現今的社會中,找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貢獻的目的呢?書中提到三個社會意識需要滿足的項目。
社會意識需要的是「接納自我」、「信任他人」還有「貢獻他人」這三項。
接納自我: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當我們找尋自己與群體的關係時,最重要的要先接納自我。當我們可以接納「完美抑或不完美」的自己時,我們才有辦法向外面對群眾。
信任他人: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。即使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足以證明,也選擇相信 ; 完全不考慮擔保的問題,無條件相信,這就是信任。當我們可以無條件地信任,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。
貢獻他人:社會意識並不是光靠接納自我和信任別人就可以得到的,還需要第三項「貢獻他人」。
所謂的「貢獻他人」並不是捨棄「我」去為某人鞠躬盡瘁,說穿了,是為了實際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。我們藉由勞動貢獻他人、參與共同體、實際感受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,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當我們可以「接納自我」、「信任他人」還有「貢獻他人」時,我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我們在社會中的立足點。
當我們能好好接納自己時,同時也能信任他人、貢獻他人。
認真活在「當下」
我很喜歡書中提到「當下」的比喻:
所謂的人生,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,跳著的每一個瞬間,成為一連串的霎那。只要跳舞的「當下」是充實的,就已經足夠。
你可以想像一下,當自己站在劇院的舞台上。這時候,如果整個會場的燈光都點亮的話,應該連最後方的觀眾席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。可是當強烈的聚光燈打在你身上的時候,你恐怕連第一排都看不見。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。當人生只有微弱光線的時候,過去和未來都可以看得見;不,應該說「感覺看得見」。但是如果為「此時、此刻」點上閃亮的聚光燈,應該是看不見過去,也看不見未來吧。
人生是一連串的霎那,過去與未來都不存在。你想要藉由回顧過去、預見未來,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。事實上,過去發生了什麼事,和「當下」一點關係也沒有;而未來會如何,也不是「當下」要考慮的問題。當以認真地回在「此時、此刻」,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。
當我們認真的活在當下時,就像在聚光燈底下,沒有「過去和未來」,只專注做好現在的事。
當下(present)是最好的禮物。好好享受當下。